有一种人生叫活着

作者:董丹    文章来源:产投公司    日期:2021-03-30 10:22:15    浏览量:4081
  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有时在想,人生下来的那一声啼哭,就意味着苦难的开始,就连日本作家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也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到底经历什么样的苦难,才配拥有生而为人的资格?而人在苦难面前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强?有时候觉得想这些太空,就连圣人都无法解释的生死问题,为什么会在一次次残忍的阅读之后窥视出现实中的自己?而余华的《活着》和路遥的《人生》给了我答案。
  
  刚刚读完余华的《活着》,我陷入了一种疲惫的情绪里出不来。当时社会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紧接就是几年的自然灾害……人们生活苦不堪言,余华以这样的大背景为支撑,铺就了一张揭露现实和人性的大网,让看进去的人出不来,出来的人再也不想进去。《活着》以这样一位可悲又可怜的老人——福贵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生活的穷困潦倒以及生命的脆弱不堪。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少爷,他依仗着着他老子的家产吃喝嫖赌,最终是一夜破产,是非成败转成空。父亲去世,福贵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几经磨难回到家乡,母亲去世,女儿因病成了哑巴。而这才是悲剧的开始,儿子为救县长夫人被抽血过多死亡,女儿凤霞和二喜结婚后产下一子,却因失血过多而死亡,福贵的女婿在当搬运工时,不幸被石板夹住而殒命,福贵的妻子家珍也因常年劳累得了软骨病沉寂了自己的生命。可怜的外孙苦根跟着福贵回到乡下过着贫苦的生活,福贵为外孙煮了许多豆子,苦根也因为吃撑而永远闭上了眼睛……
  
  福贵还是老了,他送走了所有的人,而他的命运在一次又一次岁月的摧残之下变得可悲又可怜。当我开始同情这位老人的时候,我在想作者为什么要对人性和苦难生活的揭露这么露骨?后来我明白这部小说一系列人物命运和结局的塑造,并不仅仅是让我们用自己的一颗悲悯之心去同情他们,而是让我们透过一定的社会大背景,看到他们是如何在苦难面前挣扎地活着,以及他们在苦难面前的承受能力之强。不仅如此,那种为了活着所面临的挣扎,以及对生命的崇高敬仰,更让我从心底里油然而生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既然如此,那你还有什么理由轻贱生命?
  
  读完余华的《活着》,我又走进了路遥的《人生》。这两部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虽不像《活着》那样悲惨决绝,但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大背景之下,通过以乡村生活的苦乐参半,乡村人的淳朴善良为小背景,通过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最终都体会到出人生落回原点的那种凄凉,让我们去思考某些东西。我一直觉得《人生》在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叫做现实的东西,《人生》以高加林、巧珍和黄亚萍为故事的主线,讲述了高加林为了理想放弃了深爱自己的巧珍,选择了理想中的黄亚萍,最终被打回现实的故事。看完这部作品,我一直在想,如果让现在的我去选择,我会如何做抉择呢?巧珍是现实,黄亚萍是理想,我想即使我知道最终的结果会归于原点的情况之下,我想我和高加林的选择也许是一样的……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变成一座庞大而又黑暗的迷宫,我们一直在这个这里寻找最初的自己,寻找那丢失了的方向,而高加林他丢失的那个方向到底是什么?是巧珍吗?我不知道,然而最终他发现他爱的人是他放弃了的巧珍而不是理想中的黄亚萍……但是巧珍已经嫁人了,此时方才明白,原来有一种现实就做巧珍,但现实终究是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而我想虽有现实的存在,但如果没有理想中的黄亚萍,怎么会有他们彼此侃侃而谈的那段美好,高加林更可能不会知道自己目光所能及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所以他跨过现实,奔向理想中的黄亚萍,即使最终回归现实,他也不该后悔,这不就是人生吗?
  
  努力地“活着”,在成长的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通过不懈的努力邂逅理想中的“黄亚萍”,平衡好生活、工作和学习,与苦难握手言和。“活着”本就是一种意义,“人生”还是需要选择和经营

办公OA

抖音

微信公众号

手机端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