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来,市交投公司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多措并举,全力筑牢汛期灾害防治安全屏障。
01
强化应急值守与信息报送
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指挥系统信息畅通,应急车辆、设备、物资时刻处于可用状态。一旦发生灾情险情,迅速启动速报机制,同步开展应急调查与评估研判,精准发布预警信息,达到“叫醒关键人、激活全体系”的效果。各子公司及机关部室组建应急抢险队伍,定期开展防汛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
02
实行动态化隐患风险管理
坚持“动态调查、动态核实、动态调整”原则,围绕地质环境条件和现状影响因素,及时开展调查评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及防治区的实施精准动态管理。同时,将公务用车、网约车、停车场、充电站、地下空间、加油加气站等产业运营项目纳入汛期重点隐患排查范围,加强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风险。
03
严格落实汛期“三查”制度
实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组建由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及经验丰富的一线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产业运营关键部位实施全天候严密监控,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重点加大雨中、雨后对易积水区域和设施的巡查频次。
04
完善预警联动与信息共享
着力提升地质灾害短时预报和临灾预警的精准度、时效性和覆盖面。强化防汛信息共享,加强与工程管理部、安全环保部、各子公司(项目部)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直达一线,指导及时开展巡查排查与避险撤离。同时,加强与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更广泛的应急联动机制。
05
推进防治工程与综合治理
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科学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对稳定性差、活动加剧、社会反响强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宜治则治、轻重缓急”原则,有序组织实施防治工程,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06
压实全域防灾责任与强化保障
落实工程建设防灾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地质灾害”“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的硬性要求,压紧压实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强化源头管控和过程监管,严格防范人为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压实产业运营防汛责任。建立产业运营领域防汛专项工作组,明确各运营项目防汛责任。强化防汛物资储备,在各关键点位配备充足的沙袋、抽水设备、挡水板等应急物资,全力保障产业运营项目汛期安全。